首页 次元 忧乐天下:范仲淹传 章节

7.所学者何

推荐阅读: 武道战神 史上最强大师兄 御天武帝 绝顶保镖 仙王归来 诸天祖师模拟器 泛次元聊天群 寒门狂婿 鉴宝神医 至尊仙道

范仲淹青春苦读二十年,究竟学到了什么,使他成为一代名相、万代楷模?这个问题太重要。不然你想,苦读的饱学之士多到数不清,何以没有变成张仲淹、王仲淹?这读书之中肯定有大名堂。

《宋史·范仲淹传》说:“仲淹泛通六经,长于《易》。”

知己欧阳修在《范文正公神道碑铭》中说,范仲淹在应天书院“居五年,大通六经之旨”。

笔者涉猎有限,记载范仲淹学成的“原始资料”,所见稀缺。如无博学者见教,笔者就斗胆放言说,这也太简略而肤浅了。“六经之旨”的“旨”是什么?怎么个“泛”法、怎么个“通”法?“长于《易》”又“长”在哪里、“长”到何种境界?

就先说“泛通六经”。

何谓六经?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曰:《诗经》《尚书》《礼经》《乐经》《周易》《春秋》,共六部儒家经典。其中的《乐经》后来失传,所以通常又称为五经。再,《礼经》在汉代是指《仪礼》,宋以后一般是指《礼记》。《三字经》:“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礼指《大礼》《小礼》,后失传其一,遂更名为《礼记》。公元1949年之前,对读书人来说,这些都属于常识问题。新中国将其视作“封建主义文化”,梦想连根拔掉,可辛苦了几十年,到底没能拔得掉,改革开放以后又“文艺复兴”起来,安了个新称谓叫“国学经典”。

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崇孔子,说他删《诗》《书》,定《礼》《乐》,述《周易》,作《春秋》。也许不完全是这么回事。龚自珍《六经正名》说:“仲尼未生,已有六经;仲尼之生,不作一经。”章学诚《校雠通议》说:“六艺,非孔氏之书,乃周官之旧典也。《易》尊太卜,《书》藏外史,《礼》在宗伯,《乐》隶司乐,《诗》颂太师,《春秋》存于国史。”不过,也不能不记孔子好处,老人家本着“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的原则,对这六部古书确实做了大量的整理工作,功不可没。

回到要害处。若问这一大套儒学经典之“旨”究竟是什么?远迄三代,我们的老祖宗就认为,政治原理必须是为社会人群着想,为天下所有人服务的,要顺天理,从人情,此之谓“天道”“人道”“天人合一”之道。一言以蔽之,即《礼记·礼运》篇所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所以,远在帝王文化①还未能生根发芽之际,这种以仁和仁爱为核心的“天下为公”思想,即弥漫于社会各阶层,根深蒂固,深入人心。特别在新崛起的士阶层形成后,他们以“仁为己任”,以传承光大这种仁的原生态、原教旨②为天职,以“五亩之宅”作为构建自己独立人格的物质基础,带剑远行,游走天下,在民间公开讲学布道,设馆授徒,行侠仗义,以嘉言懿行传播当时最先进的思想……最后由孔子集其大成,创立了儒家学派。所以,林鹏先生说:“若问春秋时期除了儒家还有哪家?没有。”是后来的“儒分八派”,才造就了“百家争鸣”的热闹局面。

所以,“春秋儒”是中国士君子文化的肥壮母体,丰沛源头,美丽而强大,比刚刚滋生的帝王文化要威风、强势得多。连刚上台的秦始皇,面对如此道统也多有忌惮,不得不搞一搞“博士官”什么的。他一旦恶迹暴露,便立刻遭遇士君子文化的强力狙击,鲁仲连“义不帝秦”,燕人卢敖祭出“亡秦者胡”,这是“文攻”;还要“武卫”呢,荆轲先刺你一下,紧接着张良再给你一椎,高渐离又铅筑一击,最后还有“兰池盗”收拾你。什么盗不盗,那就是“以直报怨”、舍生取义的带剑大侠。面对如此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图,司马公才怀着无限崇敬之心,在《史记》中专设了《游侠列传》《刺客列传》。

这是士君子文化的巅峰时期。也许可以这样说,到春秋末期,士君子群体已然整齐地排成战阵,张扬王道,为天下苍生考虑,为社会、历史的走向考虑,不独为一家一姓一国一地考虑了。这种“士以天下为己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和忧患意识,已经成为他们所代表的士君子文化的核心价值。他们的社会人格已明确定型,其特色大致就是:信守个人尊严与自由,独立思考,大胆批判,安贫乐道,重义轻利,要做“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向往立功、立德、立言而做不朽之人,指点江山、著书立说、“腰无半文,心忧天下”,“大人以国士待我,我必以国士报之”,“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顺逆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重友情,重然诺,“士为知己者死”,不惜以性命相许,等等。这种成型的士君子文化是很强大的,强大到足可战胜“前帝王文化”。

林鹏先生举过一个例子:曾发生过秦昭王称西帝,齐湣王称东帝的事情,但不久都又去掉帝号,偃旗息鼓。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遭到了普遍的非议,首先是士君子群体,认为秦昭王和齐湣王根本就没有资格称帝。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当时的孟子曰,“得乎丘民而为天子”。秦昭王和齐湣王你们得了什么民心?秦昭王实行商鞅的政策,弃礼义,尚首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怎么能得民心?齐湣王更不值得一提,最后被抽筋而死。可以说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岁月里,新生的士君子文化不可小觑,不容挑战。一直到出了个秦始皇,士人的日子才变得不好过起来,士君子文化才遇到了强硬的对手——成型的帝王文化。从秦始皇开始,中国历史陷进一个悲剧性大漩涡,无论如何不能自拔……不过即便如此,照林鹏先生的说法,士君子文化和帝王文化也是“强烈的对立着,对抗着,僵持着,时好时坏,时起时伏,有时相让,有时不让,该杀头时尽管杀,该顶的时候尽力顶。

所谓立殿陛之下与天子争是非,所谓廷争面折(《平旦札》)”。秦汉以降,随着皇权“治统”的日臻成熟完善,承载儒家原教旨的“道统”,受到越来越严重的挑战、制约和腐蚀,力道不断“被缓释”。尽管如此,一代一代的士君子们,依然“人还在,心不死”,面对帝王文化的两大魔法“世民彀”和“文字狱”,软硬不吃,坚守初衷,其思想抗争持久不绝。“东海牧豕奴”公孙弘奋力组建“士人政府”,开办国立太学,在五经博士指导下受业领教。郑玄讲学乡里,不受征召,人敬呼为“征君”,成为两汉经学冠冕。……至宋,范仲淹学到的,正是这样一种源远流长的伟大的六经之旨。这从他日后的为文、为人、为官的一贯经历中看得很明白。关于这方面的细况,笔者将在后文书中一一求证。

这里,笔者还想多说一点君臣之道,因为这是封建专制社会里一种核心关系,信奉什么样的君臣之道,最能体现是否背离六经之旨。

巢父、许由不仅创作了“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与我何有哉!”的《击壤歌》,还共同创造了一桩千古佳话——许由洗耳的故事。《史记》注引皇甫谧《高士传》时,记述了许由洗耳的情景:“时有巢父牵犊欲饮之,见许由洗耳,问其故。对曰,‘尧欲召我为九州长,恶闻其声,是故洗耳。’巢父曰,‘子若处高岸深谷,人道不,谁能见子?子故浮游,盛欲求其名,污吾犊口,牵犊上流饮之。’”瞧,面对“帝力”,洒脱得多么有趣。

司马迁把《伯夷列传》放在七十列传之首,那是大有深意的。这两位孤竹君的儿子,为了不做权位继承人(请注意,这可是为了不做权位继承人)先后逃到周国,追随文王。文王逝世后,武王伐纣,二人叩马谏阻,反对以暴易暴。武王灭商后,他们仍坚守自己的思想,以食用周朝的粮食为耻,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宁肯饿死。《伯夷列传》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孟子》赞伯夷曰:“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与乡人处,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当纣之时,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顺便一说:皇祐三年(1051),六十三岁的范仲淹,用黄素小楷手书《伯夷颂》,赠给好友苏舜元,一时广为传播,后世题跋者甚众。《伯夷颂》乃韩愈大作。故元代人董章赞曰“伯夷之行,昌黎颂之,文正书之,真三绝也”。于此可见伯夷在范仲淹心中位置。关于这一点,后文书中还要提及。

再往下,面对君权,孔子委婉:“事君以道,不可则止。”“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那是有严格限制的。

孟子直白:“民为重,君为轻,社稷次之。”“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不听,则易位。”“暴君放伐”,可以像杀一个“残贼”“独夫”一样把他干掉。

要人证吗?“晏子不死君难。”

还有前面提过的鲁仲连“义不帝秦”。这个义字当什么讲?义者,主义也。这是一种思想、一种思潮、一种理论,一种理想……在当时传播甚广,普遍而深入。鲁仲连的思想来源于三代以前的上古。他独来独往,特立独行,就像《周易》所说,“高尚其事,不事王侯”,就是一个《礼记·儒行》所说的“不臣天子,不友诸侯”的人。

所以,这一种从上古时代传承下来的“君臣之道”,才是“士志于道”的那个道,也才是范仲淹认准了并奉行的为臣之道。“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以范仲淹为代表的两宋一大批标杆式杰出人物,正是学得这种六经之旨,不仅书写出士君子文化新篇章,开发出对抗帝王文化的新能源、新方式,而且垂范千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样一种责任感和自信心,虽孔孟亦未曾道出,而“内圣外王”的士君子理想,于此有了可靠的肉身载体。所谓宋太祖立碑发愿“不杀士大夫及言官”的“赵宋家法”,所谓“宋政宽柔”“主柔臣强”“言官张横”种种,那都是这种士君子文化特别强势所致,你以为是赵家皇帝天生慈悲吗?重提“内圣外王”,新创“道统”一说,是范式宋儒两大贡献,成为士君子文化独立精神的最新、最高体现,影响极为深远。故陈寅恪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再说“长于《易》”。

如前所述,《周易》乃六经之一,也称为《易》。既然《宋史》要特别强调范仲淹的“长于《易》”,那就得特别说说《易》,以下就统用《周易》。

《周易》随六经被禁绝而禁绝,新中国生人几不知之;而今华夏传统经典既复,但《周易》却还停留在看风水算命的认知层面上。真是一种亵渎!

《周易》,是我国春秋以前解释“易”的经典书籍,原由以“乾”卦为首的《周易》、以“坤”卦为首的《归藏易》、以“艮”卦为首的《连山易》三部著作组成,后二部惜之失传,完整保存下来的只有《周易》。

《周易》乃“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含盖万有,纲纪群伦,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活水源头,揭示着宇宙万物产生、变化的的根本规律,所有的哲学思想在《周易》里都能找到起根发苗的原点。

《周易》,据说是由伏羲氏与周文王从《河图》《洛书》演绎而来。但也有人认为,虽然是伏羲所作,但却并非他所原创,而是由有巢氏、燧人氏们长期观察、记录所得,伏羲和周文王不过是将这些成果进行分析,用通俗易懂的八卦符号演绎出来,得以传播罢了。这又上哪儿考证去?

不过,一九七三年,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周易》六十四卦经文,及其另外的传文《二三子》《系辞》《衷》《要》《缪和》及《昭力》诸篇,倒是一批未经后人作任何改动的汉初隶写今文资料,特别是它的经文六十四卦卦爻辞基本完整,这为研究《周易》,尤其是《易传》①太重要了。

《周易》作为中国著名文化元典之一,作为儒家诸经之首,对中国古代文人影响之大,罕有其匹。可以说无人不治《易》,无书不涉《易》。信也不信,看看举例。

都知道《左传》,即《春秋左氏传》,公元前的一部著作,司马迁和班固都说是左丘明撰的,被后世学者称誉说,“其文典而美,其语博而奥”,“工侔造化,思涉鬼神,著述罕闻,古今卓绝。”可是请注意,《左传》中言“易”甚多,大量记载了《周易》的筮例,充分体现了《周易》的“以卜筮者尚其占”的功用之一。

《孙子兵法》早就名噪世界。而孙子兵法理论的提出与诠释,却和“易”密不可分,是《周易》为孙子兵法理论提供了丰富的哲学思辨和生发土壤。在“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之后的解释中,孙子说:“故经之以五事,校之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其道、天、地、将、法,均来自“易”中的天地人三才思想。至于“易”中的阴阳思想,在《孙子兵法》中更是活学活用。例如:孙子对“天者”的解释为:“阴阳、寒暑、时制也”;对地者的解释为“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可以说《孙子兵法》贯穿了易学思想并加以整合、实用,什么胜败、强弱、攻防、进退、虚实等多种对立统一关系,充分体现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精神。

《吕氏春秋》分十二纪、八览、六论,融合了儒、墨、道、法、农、兵诸子各派言论,但可以明显看出来,它是以《周易》为其哲学观和方**的,这一脉络是贯穿始终的。听听:“全则必缺,极则必反”“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万物所出,造于太一,化于阴阳”“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一上一下,合而成章。混混沌沌,离则复合,合则复离,是谓之天常”;“君无为而臣下有为”“公天下”“君主修明行”“五德终始”……这些从认识论、政治思想和历史观上的思想发挥,无不源自《周易》。

再看著名的《史记》。司马迁的家学是什么?《周易》即其一。司马迁撰《史记》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什么意思?我不是法家道家儒家哪一家,而是自成一家,史家。他的思想与哲学以何为基准呢,就是《周易》。他将“变易”的观点,贯穿于《史记》撰述的始终,而在对《周易》的本质认识上,他说:“《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史易相佐,以易证史或是以史解易,自司马迁始成为中国历代史家的不二法则,班固、黄宗羲、王夫之、近代的顾颉刚等,著作中莫不潜隐着《周易》的思想原则。

讲“王霸之学、帝王之道”的研辨之书《淮南子》,能离开《周易》吗?有人统计过:论《易》文字凡两处;引“易”而作凡十二处(也有人说是十三处),足见其亦欲从《周易》中淘点宝贝,诸如写作宗旨、哲学观什么的。据说其论《易》皆取于“德义”,或者说《易》之义理,受孔子易学影响很大。

其他名著如《管子》、东汉王充的《论衡》、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的《文心雕龙》等,皆渗透着《周易》元素。中国传统文化极具系统性、关联性、基因性,学问兼通、源流相融。《周易》作为“元典”中的“元典”,几能渗透和辐射于一切学术领域,古来各种典籍中,大多均可以测出它的元素或精神。也因了这一层,古来中国文人,不治《易》者几稀。而那些成功的著名文人,你很难定位他是单一的什么家,有《周易》作垫底贯通,他可以同时是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史学家、诗人……所谓“君子不器”,此之谓也。

《周易》之辐射能量超大,又何止于学术领域?举凡古代社会生活中的立国号、设官职、处决死囚、谶谣文化等等,皆从“易”而定;我们现代生活中常讲的“革命”,也出自《易经》之革卦,泽火革,卦意为鼎新除旧(此处千万留神,可绝不是阶级斗争)。就说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吧,也与《周易》不离不弃。麻将牌中的春、夏、秋、冬四季,东、西、南、北四风,对应八卦,象喻八时八风;三种花型,暗含易学中的“三才之道”;花型条子是八卦中的阴阳爻,饼子是象天之意,万子有似人之征;每种花型九张牌,体现了阳九之数,不设十,十则终,十则死矣、终矣;每组花型的组合都是以二、五、八为中心的三三组合,暗合阴阳、五行、八卦之数;赢牌叫“和”,“和”原本是不输不赢之意,平衡之意,单单一个“和”,体现了易学思想和中国的人文精神,阴与阳和、天与地和、男与女和、人与物和,“和为贵”“保合太和”,都是易学中的至高境界。象棋之象,并非“大象”之象,而是易学中“圣人之象以尽意”,及“八卦以象告”的形象、意象之象;将、帅乃皇、王之意,士乃卫士,相乃丞相,而车、马、炮、兵乃攻城掠地之征;有象当然有数,棋盘上的六十四方格对应易学的六十四卦;河界分红、黑,两方实为水火二象,红在五行中属火,为离卦,黑在五行中属水,为坎卦,水火相对;每方营中有王城一座,为九宫布局,九宫源于洛书,象征八卦的分布和中五的王权,王居中,配两卫士,两丞相,加上车马炮,是为太极、两仪、八卦之蕴含也……至于老百姓的起名、选址、开张、定婚丧日期等等,皆用得着《周易》知识,那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就更不用提了。

瞧瞧,《周易》就这么了得。对此,人家“长于《易》”的青年范仲淹,肯定比笔者要清楚得多。所著《易义》,便是明证。

《易义》记录了范仲淹对《周易》二十七个卦的解释,其中对《周易》的上经只解释“乾”卦,下经则解释从“咸”卦至“兑”卦,中间缺“姤”、“归妹”两卦。此外还写有数篇以阐发《周易》思想为主旨的律赋,如《蒙以养正赋》《贤不食家赋》《穷神知化赋》《易兼三材赋》《乾为金赋》《水火不相入而相资赋》《四德说》《天道益谦赋》等。

后世人评价说,范仲淹是北宋易学义理派的开创性的关键人物。所谓义理派,是指侧重于阐述《周易》的大义。范仲淹解《周易》三法:一是通过分析卦的内外二体关系来解;二是通过卦与卦的对比来解;三是以爻位说来解,大宗旨是终归于人事。如阐释“家人”卦:“家人,阳正于外,阴正于内,阴阳正而男女得位,君子理家之时也。明乎其内,礼则著焉;顺乎其外,孝悌形焉……圣人将成其国,必正其家。一人之家正,然后天下之家正……”又如阐释“升”卦:“升,地中生木,其道上行。君子位以德升之时也……圣人日跻其德而至于大宝,贤者日崇其业而至于公圭,以顺而升,物不距矣……”如对《周易·系辞》系辞“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的阐发:“若乃高处物先,取法乎天,所以显不息之义……又若卑而得位,下蟠于地,所以取沉潜之体,所拟广博之义……刚而上者宜乎主,柔而下者宜乎臣……察道长道消之际,自见屈伸。此立人之道也,敦仁义而有伦。”如对三才之道,他作了三位一体的阐发,认为通彼天、地、人谓之《易》等等。这种范式解《周易》法及其大宗旨,在《周易》学发展史上有标杆意义,对后世影响颇大。引易立论,开创理学的鼻祖周敦颐濂溪先生,正是从范仲淹这儿受惠得道。史籍《宋元学案》特将周敦颐列为范仲淹的“高平讲友”,太有眼光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论:“仲淹人品事业卓绝一时,本不借文章以传,而贯通经术,明达政体,凡所论著,一一皆有本之言,……盖行求无愧于圣贤,学求有济于天下。”说得也挺对的。

必须特别指出,《周易》的通变理念、损益观念、崇德意识、忧患意识等,是范仲淹改革思想、民本思想和德化思想的直接理论渊源。一句万世绝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宁非发端乎“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周易·系辞下》);悲壮的庆历新政要鼎新除旧,宁非得力于《易经》之“泽火革”?其一生兴化筑堤,江淮赈灾,兴学育人,苦诣宁边,多次贬官,其志不夺,宁非笃信“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乎?……“长于《易》”,“长于《易》”,此之谓也!

现在来小结一下:青年范仲淹苦读的漫长岁月,所通六经之旨,乃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先进、最精华者——士君子文化;其“长于《易》”,乃长在得《易》之精髓——范式解《周易》三法。饱学之青年才俊范仲淹,怀揣理想,雄视天下,恰如苦修成功一剑客,只待束装下山,一试身手了。

当然,他还有一桩长久萦绕心怀的强烈心愿,不了却,心何宁。须知以上种种,可都是《朱说种种》,他范仲淹得“复姓归宗”啊!(未完待续)

相邻推荐:九阳神鼎绝对**军界神话最强的系统大世尊黄帝内经网游之野望三国之召唤猛将界王恶鬼保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