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次元 忧乐天下:范仲淹传 章节

18.义庄义学之义

推荐阅读: 武道战神 史上最强大师兄 御天武帝 绝顶保镖 仙王归来 诸天祖师模拟器 泛次元聊天群 寒门狂婿 鉴宝神医 至尊仙道

在苏州,一拐进范庄前那条小胡同,沿古条石铺就的街面前行约二百多米,右手就是景范中学古色古香的正门,门前右边不远处,竖一石碑,红漆涂出三个大字:“范义庄”。这就是近千年前,范仲淹创办之义庄、义学所在地。景范中学所在位置即义庄旧址。从义庄、义学到景范中学的历史沿革,前文书中已有述及,不再重复,只说当年范氏义学。先有义庄,后有义学。义学的一切费用支出,以及“备师资束脩之礼,子弟笔札之费”等,皆来源于所置义田的收益。范氏义学的教育对象为本族适龄子弟,实行免费教育,还负担学生参加考试的费用。“诸位子弟得贡赴大比试者,每人支钱一十贯文。”这项措施的目的是:“庶使诸房子弟知读书之美,有以激劝。”要说义学办得好,那得先说义庄办得好。

在所有古代名人文集中,你很难看到这样一款文本——《义庄规矩》;只有在《范仲淹全集》中,你方可一睹为奇,叹为观止。下面全文录出:

一、逐房计口给米,每口一升,并支白米。如支糙米,即临时加折。①

一、男女五岁以上入数。

一、女使有儿女在家及十五年、年五十以上,听给米。

一、冬衣每口一匹,十岁以下、五岁以上各半匹。

一、每房许给奴婢米一口,即不支衣。

一、有吉凶增减口数,画时上簿。

一、逐房各置请米历子一道,每月末于掌管人处批请,不得预先隔跨月分支请。掌管人亦置簿拘辖,簿头录诸房口数为额。掌管人自行破用或探支与人,许诸房觉察,勒赔填。

一、嫁女支钱三十贯,再嫁二十贯。

一、娶妇支钱二十贯,再娶不支。

一、子弟出官人每还家待阙、守选、丁忧,或任川、广、福建官留家乡里者,并依诸房例给米、绢并吉凶钱数。虽近官,实有故留家者,亦依此例支给。

一、诸房丧葬:尊长有丧,先支一十贯,至葬事又支一十五贯;次长五贯,葬事支十贯;卑幼十九岁以下丧葬通支七贯;十五岁以下支三贯;十岁以下支二贯;七岁以下及婢仆皆不支。

一、乡里、外姻亲戚,如贫窘中非次急难,或遇年饥不能度日,诸房同共相度诣实,即于义田米内量行济助。

一、所管逐年米斛,自皇祐二年十月支给逐月粮并冬衣绢。约自皇祐三年以后,每一年丰熟,樁留二年之粮。若遇凶荒,除给粮外,一切不支。或二年粮外有馀,却先支丧葬,次及嫁娶。如更有馀,方支冬衣。或所馀不多,即凶吉等事众议分数均匀支给。或又不给,即先凶后吉;或凶事同时,即先尊口后卑口;如尊卑又同,即以所亡所葬先后支给。如支上件粮吉凶事外,更有馀羡数目,不得粜货,樁充三年以上粮储。或虑陈损,即至秋成日方得粜货,回换新米樁管。

右,仰诸房院依此同共遵守。皇祐二年十月日,资政殿学士、尚书礼部侍郎、知杭州事范押。

皇祐元年是公元一〇四九年,七月,六十一岁的范仲淹赴杭州任,路过故乡苏州,与二哥范仲温商议举办义庄之事,目的是赈济宗族,造福子孙。十月,义庄办成,置有上等好地一千二百亩,其中二百亩即苏州城内灵芝坊故宅地,一千亩在天平山附近,以每年所收赈济宗族之贫困者。第二年,皇祐二年九月,其兄范仲温亡故,范仲淹为之作墓志铭。十月,拟出这份《义庄规矩》,以便更好地管理义庄。

由此,范仲淹成为历史上首创义庄者。这纯粹是一种慈善事业,非范仲淹这样的心胸不能首创,乃其天性必然。正如欧阳修在《范公神道碑铭并序》中所说:“公为人外和内刚,乐善泛爱。……临财好施,意豁如也。及退而视其私,妻子仅给衣食。”富弼也在《范文正公墓志铭》中说:“公天性喜施与,人有急必济之,不计家用有无。既显,门中如贫贱时,家人不识富贵之乐。每抚边,赐金良厚,而悉以遗将佐。在杭,尽馀俸买田于苏州,号义庄,以聚疏属。而敛无新衣,友人醵资以奉葬。诸孤亡所处,官为假屋韩城以居之。《遗奏》不干私泽,此益见其始卒志于道,不为禄位出也。”再有楼钥在《范文正公年谱》中转引《王朝名臣言行录》云:“公在杭,子弟以公有退志,乘间请治第洛阳,树园圃,以为逸老之地。公曰:‘人苟有道义之乐,形骸可外,况居室乎?吾今年逾六十,生且无几,乃谋治第、树园圃,顾何待而居乎?吾之所患,在位高而艰退,不患退而无居也。且西都士大夫园林相望,为主人者莫得常游,而谁独障吾游者?岂必有诸己而后为乐耶?俸赐之馀,宜以蜩宗室。若曹遵吾言。毋以为虑。’”范仲淹本人在《告子弟书》中则这样剖白:“吾吴中宗族甚众,于吾固有亲疏,然吾祖宗视之,则均是子孙,固无亲疏也。苟祖宗之意无亲疏,则饥寒者吾安得不恤也?自祖宗来,积德百馀年,而始发于吾,得至大官。若独享富贵而不恤宗族,异日何以见祖宗于地下,今何颜入家庙乎?”

这款《义庄规矩》,后来由范仲淹二子范纯仁刻石存世,立于苏州天平山白云寺范仲淹祠堂之侧,要求“子子孙孙遵承勿替”。范纯仁两度出任宰相,官做得比乃父还大,俸禄也多,大多投入义庄事业,把义田增至三千亩。《宋史·范纯仁传》说他“自为布衣至宰相,廉俭如一,所得奉赐,皆以广义庄”。不光投资大,于义庄经营分心也最多。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父亲范仲淹去世十二年后,范纯仁特为义庄之事题本上奏,说:“今诸房子弟有不遵规矩之人,州县既无敕条,本家难为申理,五七年间,渐至废坏,遂使饥寒无依。伏望朝廷特降指挥下苏州,应系诸房子弟有违规矩之人,许令官司受理。”英宗立马下旨照办,使范仲淹首创之义庄继续健康运转。

那位为范仲淹作《年谱》的楼钥,还写过一篇《范氏义宅记》,其中说道:“文正公少长北地,皇祐中守杭,始至故乡,访求宗族,买田千亩,作义庄以赡之。宅有二松,名堂以‘岁寒’,阁曰‘松风’。因广其居,以为义宅,聚族其中,义庄之收亦在焉。……呜呼!文正公奋身孤藐,未尝赖宗人毫发之力。既达,则阖族受解衣推食之恩。天佑范氏,三子鼎贵,皆以宏才高谊上继父风,后人得维持凭藉,以保其家。”这里提到的岁寒堂和松风阁,如今在景范中学还能找到遗迹。当年范仲淹为此特别写过《岁寒堂三题》,诗前配有小序,颇能注解他兴办义庄、义学时的心迹。其序曰:

尧舜受命于天,松柏受命于地,则物之有松柏,犹人之有尧舜也。是故圣人观有心而制礼,体后凋以辨义。丁公神遇,鉴寐形焉;陶相真栖,风韵在矣。前言往行,岂徒然哉!吾家西斋仅百载,二松对植,扶疏在轩,灵根不孤,本枝相茂,卓然有立,俨乎若思。霜霰交零,莫能屈其性;丝桐间发,莫能拟其声。不出户庭,如在林壑。某少长北地,近还平江。美先人之故庐,有君子之嘉树。清阴大庇,期于千年,岂徒风朝月夕为耳目之资者哉!因命其西斋曰岁寒堂,松曰君子树。树之侧有阁焉,曰松风阁。美之以名,居之斯逸。由我祖德,贻厥孙谋。昆弟云来,是仰是则。可以为友,可以为师。持松之清,远耻辱矣;执松之劲,无柔邪矣;禀松之色,义不变矣;扬松之声,名彰闻矣;有松之心,德可长矣。念兹在兹,我族其光矣。子子孙孙,勿剪勿伐。惟吾家之旧物,在岁寒而后知。天地怜其材,而况于人乎!作诗纪之,以永长也。

《岁寒堂三题其一·岁寒堂》

我先本唐相,奕世天衢行。

子孙四方志,有家在江城。

双松俨可爱,高堂因以名。

雅知堂上居,宛得山中情。

目有千年色,耳有千年声。

六月无炎光,长如玉壶清。

于以聚诗书,教子修诚明。

于以列钟鼓,邀宾乐升平。

绿烟亦何知,终日在檐楹。

太阳无偏照,自然虚白生。

不向摇落地,何忧岁峥嵘。

勖哉肯构人,处之千万荣。

《岁寒堂三题其一·君子树》

二松何年植,清风未尝息。

天矫向庭户,双龙思霹雳。

岂无桃李姿,贱彼非正色。

岂无兰菊芳,贵此有清德。

万木怨摇落,独如春山碧。

乃知天地威,亦向岁寒惜。

有声苦江河,有心若金璧。

雅为君子材,对之每前席。

或当应自然,化为补天石。

《岁寒堂三题其一·松风阁》

此阁宜登临,上有松风吟。

非弦亦非匏,自起箫韶音。

明月万里时,何必开绿琴。

凤皇下云霓,锵锵鸣中林。

淳如葛天歌,太古传于今。

洁如庖义《易》,洗人平生心。

安得嘉宾来,当之共披襟。

陶景若在仙,千载一相寻。

屈指算来,花甲开外,且喜“灵根不孤,本枝相茂”,人之将老,还能做点什么呢?此时的范仲淹会这么想的吧。“由我祖德,贻厥孙谋”,还是多为后代子孙谋福祗吧。什么最可宝贵呢?不如留下尧舜之心,松柏之志,只有这些精神财富,才“淳如葛天歌,太古传于今。洁如庖义《易》,洗人平生心”。怎样才能达到目的呢?你说,除了兴学育人之外,还有更好的路子吗?范仲淹身体一直不怎么好,如今六十开外,哥哥的死又使他悲及己悲,也许自觉来日无多,这就抓紧创办义庄义学,如今如愿以偿,夜坐岁寒堂,月下清风过二松,松风阁上松风吟,想想“前言往行”,“有声如江湖,有心若金璧”,自己是问心无愧的。只是化作“补天石”的雄心壮志,到底难酬啊!……这一切的一切,就只好指望子孙来者啦!

拿出自己的俸禄做慈善之事,范仲淹之前不是没有过。《汉书·朱邑传》说朱邑“身为列卿,居处俭节,禄赐以共九族乡党,家亡余财”;《后汉书·任隗传》说任隗“所得俸秩,常以赈恤家族,收养孤寡”。但像范仲淹这样设立义庄、义学,成为定制,且有义田收入为不竭的财政资源,成为一种社会慈善范式,绵延彰显几达千年,确是空前大手笔。对后世影响深远而广大。在教化族众、安定社会、优化风尚和普及基础教育上,多有贡献。北宋朝廷一直加以肯定和嘉奖,“朝旨以义庄义学有补世教、申饬攸司、禁治烦扰,常加优恤”。各级朝廷官吏和士大夫们也纷纷效仿,置办义田、义庄、义学蔚然成风。当代学者孙庆在《范氏义庄制度新探》一文中,甚至评价说“具有崭新的现代性”:“范氏义庄不仅开创了宋代赈济、福利制度的先河,也成为我国近代扶贫事业的开端。范氏义庄能存在**百年,并且逐步发扬光大,这也是其他任何义庄或家族所无法比拟的。笔者认为,范氏义庄已经完全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赈济扶贫,其制度具有崭新的现代性。”当然,见仁见智,各有所说。也有学者认为范氏义庄之设,是与“立宗子法和强化地主家族、稳定封建统治联系在一起的”,因而“助长兼并之风,对农业经济有不良的影响”。(台湾学者陈荣照《范仲淹研究》)这样的学术论争不但正常而且必须,理应继续下去。但笔者在这里要强调的是,范仲淹创办义庄义学的初衷,或者说主观愿望,那是无可挑剔的,其用心出乎天性,发乎尧舜;其义举成乎恒志不移,得乎节俭无私。尤其这节俭无私,理应再予展示。

《宋史·范仲淹传》称:“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言行拾遗录》记载一个小故事:“公子纯仁娶妇将归,或传妇以罗为帷幔,公闻之不悦,曰:‘罗绮岂帷幔之物耶?吾家素清俭,安得乱吾家法?敢持归吾家,当火于庭。’”二儿子范纯仁取妻王氏,可是个大家闺秀,伯祖父王旦为真宗朝名相,父亲王质乃范仲淹挚友,两人交情深且殊,后文书中还要细说。但是面对奢华,范仲淹就是这么不通融。父严子孝。范仲淹的四个儿子都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特别在坚持办好义庄义学方面,皆有可圈可点,尤其范纯仁更优秀,前文书中已然述及。由此以降,范氏门风累代不衰。就以办义庄义学论,南宋宁宗庆元、嘉定年间,范仲淹五世后裔范之柔与兄弟范良器等,重整义庄,恢复了兵火劫余的义庄原貌。明末范允临捐助田地一百亩,清初范瑶捐助田地一千亩等,范氏子孙代有劳绩。一直到清末宣统年间,义庄仍据有田产五千三百亩,运作良好。今日范氏后裔,香港范止安先生于一九九七年捐资创办“景范教育基金会”,在内地贫困地区建设“景范希望小学”五十余所,在多所大学设立“奖助学金”,帮助贫困学生,鼓励优秀学生,大有乃祖风范。

还说节俭无私。据说宋代是“高薪养廉”,官俸颇为丰厚。可能那时男人也是钱多了就变坏,吃喝游乐,生活奢侈成风。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说名相寇准“尝知邓州,而自少年富贵,不点油灯,尤好夜宴剧饮,虽寝室亦燃烛达旦。每罢官去后,人至官舍,见厕溷间烛泪在地,往往成堆”。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说“宰相词人”晏殊“未尝一日不燕饮,盘馔皆不预办,客至旋营之。苏丞相颂曾在公幕,见每有佳客必留,但人设一空案一杯。既命酒,果实蔬茹渐至,亦必以歌乐相佐,谈笑杂至。数行之后,案上已粲然矣。稍阑即罢,遣声伎曰:‘汝曹呈艺已毕,吾亦欲呈艺。’乃具笔札,相与赋诗,率以为常”。连寇准、晏殊这样有“正名声”的好总理,尚且如此奢侈,其他达官权贵的生活状态则可想而知。在这个背景下再看范仲淹,其清简节俭,真到了抠门的程度。据说,范仲淹临睡前有一必做功课,心里默算全家今日之支出费用,觉得与所做事情相称,才能安心入眠,否则睡不着。你说他真抠门吧,那义庄义学要花他多少钱啊!

我们不去争论的,理应大力宣扬光大的,应该是这个!(未完待续)

相邻推荐:九阳神鼎绝对**军界神话最强的系统大世尊黄帝内经网游之野望三国之召唤猛将界王恶鬼保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