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都市 工业民科 章节

第七百六十章 令人垂涎的本田技术

推荐阅读: 史上最强大师兄 御天武帝 寒门狂婿 鉴宝神医 仙王归来 诸天祖师模拟器 绝顶保镖 泛次元聊天群 至尊仙道 武道战神

林强生以前一直以为日本人把汽车车壳做得那么薄,主要是为了撞击到行人的时候能够起到缓冲保护作用,保证行人安全,体现人文关怀精神,话说网上和媒体好多都是这么说的。

但现在看来,日本人这么做完全是因为他们把缓冲吸能技术做得很先进,已经不需要采用硬硬的车壳,保护行人只是这个技术的附加效果罢了。车速快的时候撞上去,再软的车壳也没有用,行人照样玩完。

而且他还从川本信彦这里了解到,世界各家汽车厂商因为计算能力的问题,缓冲吸能构造的设计有好坏之分,其吸能缓冲的效果也有高下差别。

日本汽车厂商在这个技术上投入很大,一个是因为日本地小人多资源有限,另一个可能是日本人的那种极致的精神,这个技术极其适合日本人的民族性格,粗枝大叶的美国人就喜欢硬邦邦的。

本田更是把汽车前后部分的缓冲结构称作为缓冲吸能结构件,缓冲区并不能完美诠释这个定义。

缓冲吸能构造与整个车体的刚性构造并不矛盾,而是相结合的,吸能结构位于车体的前端和后端,相对软。而位于中央的乘员舱框架结构不会有吸能效果,还是会尽可能做得硬。

这两个部分通常都是用不同的材料分开制造,前者大多用复合材料,而中间的框架则用超强度合金钢保护起来。它们组合到一起,发挥不同的结构作用。

最理想的整体车体构造应该是既有前后两端高效的撞击缓冲吸能区,又有一个足够刚强的乘员保护舱。速度不太高的碰撞下,由吸能区去吸收和化解冲击力,尽可能让冲击力少传递到乘员身上。

一旦碰撞速度太高,吸能区溃缩完了。冲击力依然没被吸收完,剩下的乘员舱也不会再试图去吸能,而是会依靠坚固框架以硬抵硬,保证乘员有尽可能多的生存空间,不被挤压致伤。因为大多数车祸,乘员都不是撞死的。而是挤死的

呃,想想就惨,当然除了一撞就散架的车除外

车体的软和硬的构件相融配合,缓冲区不仅自身会折叠,也会在折叠过程中将一部分能量传导到刚性座舱的结构上,让整个车身分担冲击力。

这是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80年代的中国汽车业还达不到这种设计水平

林强生几乎是立刻就想到了要把本田的技术学到手,又想到了刚刚在加州收购的皮克斯,本田没有向他展示他们的计算设计能力。但他觉得日本人一定有很强大的计算机设计中心。

而皮克斯的设计能力也是非常先进的,它的母公司工业光魔号称其电脑技术仅次于美方,当然外界也是这么认为的。

林强生完全可以利用皮克斯先进的电脑技术,结合力学原理设计缓冲吸能结构,或者再延伸一下,研发出自己的三维汽车设计软件

他发觉这倒是个很有前景,很有意义的事情,把皮克斯的电脑技术运用到汽车工业设计上。可以让中国汽车设计水平前进一大步

川本信彦继续道:实际上,再好的吸能区效用也是有限度的。以目前吸能结构技术。能在64kmh以内的碰撞中,还是要满足实验室条件,包括撞击对象角度等,做到基本不让乘员受到致命伤害。当然真实环境里的碰撞比实验室复杂得多,也没有两个事故是完全一样的,所以64kmh只是一个参考标尺。绝不是说所有低于这个速度的事故人都会没事。

超出了64kmh,比如说100kmh发生的碰撞。显然,这种速度的撞击能量已经大大超过现有的缓冲吸能技术的化解能力,乘员的伤亡程度无法保证。这不是厂家为达到各国碰撞测试的应试要求,就不再去提升保护能力。而是以现有技术根本就做不到更高。无论是德系还是美系,都做不到这点,包括日本其他车厂也达不到,而目前我们本田汽车在行业内是做得最好的

看到本田宗一郎脸上矜持的表情,以及河岛喜好久米是志等人一脸的傲娇。

林强生反应了过来,赞同的点头说道:实在是了不起的技术啊本田先生,这个缓冲吸能技术非常非常了不起,也很重要。它能最大限度的保护乘员的安全,而且我发现就连行人的安全它也涉及到了,这个技术确实是个好技术,试想每年能够减少多少交通事故的死亡率,的确值得大力推广啊

本田宗一郎等人点头称是,也十分赞同林强生的话。

林强生说道:中国的道路情况复杂,大部分质量很差,目前为止还没有一条高速公路开通,这就给驾乘人员和行人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本田宗一郎听了翻译的话点了点头,林强生接着说道:本田先生,各位前辈,本田拥有很先进的缓冲吸能技术,中国现在也十分需要,请本田公司把这项技术授予我的东星公司吧

哎本田宗一郎惊讶了一下,河岛喜好和久米是志也都震惊得瞪大眼睛看着他。

拜托了,请把这项技术教授给我们吧,中国交通情况一时间改善不了,可是我们还是能做些事情的林强生诚恳的说道,一连鞠了两个躬。

本田博俊摸了摸脑门,他发现林强生这个人怎么脸皮这么厚啊。拜托,你的资产加起来可是比我们本田还富裕啊

本田宗一郎连忙说道:快快请起,林君不必这么客气,这个,我们倒是可以教导一下贵公司的设计人员。

河岛喜好呵呵的笑着,久米是志则抬头张望,好像棚顶有很新奇的事务似的

林强生心里暗道,废话啊,教导一下能行吗。要是我们的设计人员看一遍就能山寨出来,那还转让什么技术,我们要了解缓冲吸能技术的细节,连一个支撑杆一个缓冲垫为什么在那里都要搞明白,这个过程科技就是中国最缺的

本田宗一郎没有答应也没有拒绝,而林强生也不便逼得太紧迫。他又提议参观了本田的发动机研究所。

本田的发动机是世界出名的,而且有很辉煌的一段历史。本田原先是做摩托车起家的,摩托车最关键就是发动机,所以本田可以说是专注发动机几十年了。而且还是日系五大厂家里唯一参加过f1大赛的车厂,就是非常有名的世界一级方程式锦标赛,它是世界上最昂贵速度最快科技含量最高的运动,是商业价值最高,魅力最大,最吸引人观看的体育赛事。因为影响范围广。知名度高,与世界杯足球赛,奥林匹克运动会,并称为世界三大运动。

这项运动在中国并不出名,中国人对汽车速度赛好像也并不热衷,即使国内组织的赛事始终也是小众项目。但是在日本,这项赛事却有着非常多的拥泵。

本田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引擎制造商,它参加f1的历史分为两个阶段1964年1968年和1983年1992年。在这期间本田共获得了71次大奖赛胜利。

在为迈凯轮车队提供引擎的时期1983年1992年,本田获得了连续5届f1车手总冠军和6次车队总冠军。

1983年。本田回到f1赛场上用1.5l的v6涡轮增压ra167e发动机创造了600马力的神话,一举打败法拉利福特和保时捷这些老牌大厂。86年的时候又创造了900马力的新神话,87年,最大功率又达到了1050马力。

本田把涡轮增压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到现在都没有哪个厂家能在小排量平台上创造过这么大的马力。

当然,如果说一场赛事过后就需要大修的大马力超强机不是民用机能比的。损耗寿命谁不会,但是同时代没有哪个厂家的技术,能与本田争锋却是毋庸置疑的。

而本田却是在平民发动机上一样走在了众多厂家的前列,本田的高性能车,红头不带涡轮的高压缩比发动机同样很强大

本田思域的b16b红头发动机。1.6l自然吸气竟然达到了190马力,这个数据简直就是恐怖。

从80年代起,在日本刮起了一股高性能车的风潮,此时各个日系厂商更加纯粹的追逐速度与激情。正是在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与执着的造车理念下,诞生了一款款高性能经典车型,而每款高性能车的背后又都隐藏着一颗躁动的心。

它们是三菱4g63,红头机的典型代表,2.0升dohc16气门涡轮增压;本田的k20a,双顶置凸轮轴和vtec可变气门正时和升程电子控制系统;斯巴鲁ej257,dohc16vavcs可变配气正时系统。另外说一下,康明斯2.8排量170马力的柴油版红头机,也是个了不起的货

林强生对本田发动机技术垂涎已久,因为东星的发动机工厂的确是可以达到这个高度的自然吸气发动机,只要掌握了本田的诀窍

就拿ra167e涡轮增压发动机距离,它增压后的马力可达到1050匹,以区区1.5l排量的v6引擎就能做到,功率密度相当高,涡轮增压的优势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将自然进气引擎的对手抛诸脑后。

这台发动机的行程仅有50.8mm,而一般汽车上的活塞行程在70mm以上才算正常的,因为要保持一定的扭矩,特别是在低转时。这么短的形程说明在同等时间下做功的次数更多,功率自然得到了提高,再加上本田的4bar超高压涡轮增压机,正常大气压力为1bar,所以非增压发动机最多可以吸入小于等于1bar的空气,而4bar的增压压力代表气缸的吸气量比常压发动机多了4倍

各f1车队的工程师也不是傻瓜,这么肤浅的道理怎么会不明白,难于实现的只是缸体活塞连杆的强度和装配精度。

所以说本田出色的并不是它的引擎科研水准,而是在无数次严苛赛事下锻炼出来的制造技术误差小于50mg的活塞质量可承受1275倍重力加速度的连杆经过高转速处理的曲轴全镁铝合金的缸体,再加上极精密加工的装配技术未完待续。

相邻推荐:开局融合黑白无常妖兽入侵:开局融合SSS李元霸神话复苏:开局融合盘古我能融合无限卡牌他把世界玩坏了梦幻西游战纪穿越网游之梦幻西游梦幻西游之剑侠客梦幻西游之骨灰玩家蜀山之穿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