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次元 忧乐天下:范仲淹传 章节

范仲淹简明年表

推荐阅读: 武道战神 史上最强大师兄 御天武帝 绝顶保镖 仙王归来 诸天祖师模拟器 泛次元聊天群 寒门狂婿 鉴宝神医 至尊仙道

宋太宗端拱二年(989)?二岁

八月丁丑(二十九日,公历十月一日),生于武宁军(治所徐州)节度掌书记官舍。父墉,太平兴国三年(978)随吴越王钱俶归宋。范墉归宋后,历官成德军(真定府,治今河北正定)、武信军(遂州,治今四川遂宁)、武宁军节度掌书记。母夫人谢氏(?—106)。仲兄仲温(985—1050),是年五岁。

淳化元年(990)?二岁

父墉病卒于徐州,随母葬父于苏州天平山。

淳化二年(991)?三岁

随母居苏州天平山。

淳化三年(99)?四岁

母谢氏改适时在苏州为官的朱文翰。仲淹遂改姓朱,名说至二十二岁,朱文翰先后在江苏苏州、湖南安乡、安徽青阳、山东淄州等地为官,仲淹随母侍行,并在各地就学受教。安乡兴国观司马道士是其蒙师之一。安乡读书台、青阳读山、博山秋口、长白山醴泉寺俱传为范仲淹读书之地。

景德元年(1004)?十六岁

朱文翰任淄州长史。仲淹侍父游学于淄州颜神镇(今淄博市博山区)秋口。立志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并拜朱文翰好友崔遵度(954—100)为师习琴(后人于此建范文正公祠和范泉书院。现有范公祠、范公亭、范泉、后乐桥等遗迹)。

景德三年(1006)?十八岁

游学于秋口、长山。与广宣大师相识同游。

景德四年(1007)?十九岁

游学于秋口、长山。与王洙(997—1057)有布素之游。

大中祥符元年(1008)?二十岁

出游鄠(治今陕西户县)郊,与王镐(?—107)、道士周德宝、屈应元等啸傲于鄠、杜之间,一起登临终南山,抚琴论《易》。

大中祥符二年(1009)?二十一岁

读书长白山醴泉寺,有“划粥断齑”典故,曾作《齑赋》。举学究。见姜遵(96—100),遵待之如骨肉,并谓夫人曰:“朱学究年虽少,奇士也。他日不惟为显官,当立盛名于世。”

是年应天府新建书院落成,戚舜宾(同文孙、纶子)主其事。

大中祥符三年(1010)?二十二岁

读书醴泉寺。有“窖金赠僧”传说。

大中祥符四年(1011)?二十三岁

询知世家,感泣辞母往应天书院求学。

大中祥符五年(101)?二十四岁

仍读书应天书院,有“送银还方”的传说。

大中祥符六年(101)?二十五岁

仍读书应天书院,有“独不见皇帝”典故。

大中祥符七年(1014)?二十六岁

仍读书应天书院,有《睢阳学舍书怀》诗,与黄灏相交。

大中祥符八年(1015)?二十七岁

登蔡齐(988—109)榜,中乙科第九十七名,任广德军司理参军。蔡齐榜进士及第者凡一百九十七人,其中进士有:庞籍、滕宗谅、谢绛、吴育、吴遵路、魏介之、明镐、周骙、王丝、王渎、王焕、朱贯、沈周、沈严、郭维、萧贯、张昪、王益、欧静等。试题为:《置天下如置器赋》,《君子以恐惧修省》诗,《顺时慎微其用何先》论。

大中祥符九年(1016)?二十八岁

在广德司理参军任上,司理刑狱,迎母侍养。有“怒书屏风”典故。曾游太极洞,留下“跫然岩”手迹。游石溪,有《瀑布》诗。有《依韵和刘夔判官对学》。据宋代汪藻《广德军范文正公祠堂记》载:初,广德人未知学,公请三位名士执教,于是广德学风日盛,郡人擢第者相继。

天禧元年(1017)?二十九岁

擢文林郎、权集庆军节度推官(集庆军,即亳州,又称谯郡)。贫止一马,鬻马徒步之任。上《奏请归宗复姓表》,始复范姓。时上官佖知亳州,其子上官融(995—104)侍行,与仲淹相交;通判乃杨日严(?—1047)。

天禧二年(1018)?三十岁

有河北之行,赋诗《河朔吟》。是年八月,真宗立皇子昇王为皇太子,大赦天下。九月,进《皇储资圣颂》。

天禧三年(1019)?三十一岁

加秘书省校书郎,仍从事于谯郡。与诗人石曼卿(994—1041)交际于太清宫。

天禧四年(100)?三十二岁

仍在亳州任幕职官。

天禧五年(101)?三十三岁

调监泰州西溪盐仓,系衔仍旧。

乾兴元年(10)?三十四岁

仍在监西溪盐仓任上。

是年,真宗崩,享年五十五岁,在位二十六年。仁宗即位,刘太后垂帘听政。

仁宗天圣元年(10)?三十五岁

仍在西溪盐仓任。上言寇准被诬事。富弼(1004—108)侍父至海陵,仲淹与富弼、滕宗谅(991—1047,同年进士)、胡瑗(99—1059)、周孟阳相交。

天圣二年(104)?三十六岁

迁大理寺丞,仍在西溪盐仓任。娶应天府李昌言女李氏为妻。生长子纯祐(104—106)。

天圣三年(105)?三十七岁

秋,因发运副使张纶(96一106)荐,知兴化县事。滕宗谅协助其筑捍海堰,虽因暴风雪而停建,但其首倡之功甚伟。

天圣四年(106)?三十八岁

仍在知兴化县任上。是年春有两浙之行,过杭州、诸暨等地,与胡则(96—109)、林逋(968—108)、唐异等人相聚。徒监楚州粮料院。八月,丁母谢氏夫人忧。

天圣五年(107)?三十九岁

守母丧于南都应天府,晏殊岀守应天府,邀仲淹掌应天书院,同时执教者还有王洙(997—1057)、韦不伐(978—1051)等人。范仲淹上宰执万言书,深受时相王曾赏识。孙复(99—1057)来谒,授以《春秋》,资助孙就读于应天书院。六月,次子纯仁(107—1101)生。

天圣六年(108)?四十岁

掌应天书院教习。七月,捍海堰历时近二年修成。因范仲淹首倡之功,后人誉为“范公堤”。是年,葬母于河南万安山。十二月,范仲淹守丧期满,经晏殊推荐,召为秘阁校理,跻身馆职。

天圣七年(109)?四十一岁

供职秘阁。秋,以发解官主持别头试于太常寺,拔张问(995—1046)策论于高等。十一月冬至,上书谏仁宗率百官行拜贺太后寿仪,后又疏请太后还政,疏入不报,遂自请补外,出为河中府通判。

天圣八年(100)?四十二岁

任河中府(治今山西永济西)通判。春,曾赴陕西,逢故人周道士于长安,共同怀念亡友王镐。三月,上书请罢修寺观,裁并郡县。上书晏殊,对晏殊责以轻率上书,唯恐累及举主之说,表明心迹。四月,转宫殿中丞。五月上书吕夷简,议论即将举行的制科。六、七月,与周骙、欧静讨论滕宗谅所编唐制诰集的书名问题,认为名为《唐典》不当。劝富弼“当以大科名进”,弼应试中制科,中茂才异等科。

天圣九年(101)?四十三岁

三月,迁太常博士,移陈州通判。葬母于河南伊川万安山。上书乞将磨勘恩泽追赠父母。时杨日严知陈州,胡则继之。与胡则长子胡楷有“布素之游”。昔日在馆阁的挚友吴遵路(988—104)因上书忤太后意而被贬崇州(即通州,治今江苏南通),即寄诗为其壮行。与友人游嵩山。三子纯礼(101—1106)生。黄鉴卒。

明道元年(10)?四十四岁

仍在陈州通判任上。二月,仁宗生母李辰妃卒;仲淹屡上奏疏,劝以唐中宗朝上宫婕妤、贺娄氏卖墨敕斜封官事为鉴。

明道二年(10)?四十五岁

三月,刘太后薨,仁宗亲政。四月,仲淹被召回京任右司谏。上疏谏不应立杨太妃为太后,又建议全刘太后之德,劝帝恪尽子道。六月,受命与范讽等人同判刑院大理寺,详定天下配隶刑名。七月,同管勾国子监。八月,受命赴江淮赈灾。上陈救弊八事。上奏乞以通州吴遵路救灾事迹颁诸郡为法,又请追恤含冤自缢身亡的前知卫真(治今河南鹿邑)县事黎德润。十二月,奏请诸县弓手服役七年者放归农。与孔道辅(986—109)率台谏官伏合请对,力谏废郭后,被贬外放,出守睦州。

景祐元年(104)?四十六岁

正月,荐丁钧、邓资、徐执中、卫齐、卢革、李硕、张弁并公廉文雅,为众所称,堪充京官。春初,自京出发,至项城短暂停留,沿颍、淮而下,四月至睦州任所。凭吊严子陵钓台,重修严子陵祠堂,建龙山书院。政务之余,寄情山水,佳作迭出。六月,移守乡郡姑苏,与叶参(964—104,叶清臣父)交政后,立即投入救灾,有苏州治水之载。诏移知明州(治今浙江宁波),转运使言其治水救灾有方,愿留毕其役,遂复知苏州。

景祐二年(105)?四十七岁

仍在知苏州任上。择南园地建苏州郡学,延胡瑗等为州学教授。五月,灵岩寺定惠大师宗秀来访,请序。十月,擢礼部员外郎、除天章阁待制。召还京判国子监。十二月,进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时郭皇后暴卒,舆论疑内侍阎文应下毒,仲淹奏劾之,阎被贬岭南,死途中。

景祐三年(106)?四十八岁

在开封府任所。正月,上太宗尹京时所判案牍。五月,上疏论营建西都洛阳事,吕夷简讥为迂阔近名。上百官图,指斥宰相用人失当,又上四论,吕夷简反诉仲淹“越职言事,荐引朋党,离间君臣”,贬知饶州(今江西鄱阳县),余靖(1001—1047)、尹洙(1000—1064)论救,欧阳修切责高若讷(997—1055),相继贬外,士论荣之;蔡襄(101一1067)作《四贤一不肖》诗,朝野传诵。史称景祐党争。仲淹贬外,都门饯送者仅李纮、王质(1001—1045)二人。八月,至饶州任所。迁建郡学,自此“生徒浸盛”。奏免贡茶鸟御茶,奏蠲已不产银的德兴县银冶场贡课。在饶留下得心堂、退思轩、楚东楼、秋香亭、虚静亭、庆朔堂等遗迹。李觏来访。

景佑四年(107)?四十九岁

仍在饶州任上。妻李夫人病卒。知建德县事(今安徽至德县)梅尧臣往吊且有唁诗。

宝元元年(108)?五十岁

正月,赴如润州所。道经江西彭泽,谒狄仁杰祠,重撰狄梁公碑。至丹阳郡境,游茅山。凭吊京口甘露寺李德裕奠堂,游北固楼,有世事沧桑之感。欢宴相访的滕宗谅、魏兼两位同年挚友。在润州筹建郡学,修清风桥。清风桥后人名之曰“范公桥”。十一月,知越州(治今浙江绍兴),途中访友人邵,在杭州拜访仕故人胡则。

宝元二年(109)?五十一岁

正月,在越州与前任郎简(968—1056)交政。在越州以德化治,治理井泉,名之曰清白泉,建清白堂,有记。邀李觏(1009—1059)来越执教。孙沔回越扫墓,请范仲淹为其曾祖父孙鹗撰墓志。

康定元年(1040)?五十二岁

正月,仍在越州任上。元昊破金明寨,围延州(治今延安);歼宋援兵刘平、石元孙军于三川口(今延安市西约二十公里处),刘、石被俘,朝野震惊。三月,应陕西经略安抚副使韩琦(1008—1075)举荐,范仲淹复官天章阁待制、知永兴军;四月,改刑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陕西都转运使,七月,又迁龙图阁直学士,与韩琦同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同管勾都部署司事,夏竦为安抚使。赴任途中,相继举胡瑗为陕西丹州(治今陕西宜川县)军事推官,举欧阳修、张方平(1007—1091)为掌书记,皆未果。八月,迁户部郎中,代张存(984—1071)兼知延州。在延州整军备战,夺回塞门诸寨,修复已破荡的金明寨、万安城等。九月,遣任福(981—1041)破白豹城(在今甘肃华池县东北约二十五公里处)。迫使入侵保安(治今陕西志丹)、镇戎军(治今宁夏固原)之西夏军撤兵。又遣狄青(1008—1057)等攻取西界芦子平。仲淹授狄青以《春秋左传》,遂成就一代名将。遣种世衡(985—1045)兴筑青涧城(在延州北约二百里处),营田实边。十月,遣朱观等袭破西夏洪州界郭壁等十余寨。十二月,朝廷用韩琦、尹洙策,诏明年正月上旬泾原、鄜延两路同时出兵,大举伐夏,但杜衍(978—1057)、范仲淹、欧阳修等皆以为条件不成熟,主张积极防御,寻觅战机,小规模出击。张载(100—1078)赴陕谒仲淹,有投笔从戎之志,仲淹勉以治《中庸》,载励志苦学,遂成宋代名儒。

庆历元年(1041)?五十三岁

正月,朝廷用兵西夏,仲淹上奏请鄜延暂不出战,以留和议之路。元昊遣使与仲淹通款,仲淹答书晓之以理,劝其休战议和。二月,尹洙赴延州,劝说仲淹出兵,范不为所动,尹逗留二旬,无功而返。田况亦上奏认为守策最备,不可轻举妄动。元昊倾国入侵,巡视镇戎军的韩琦令大将任福率军与西夏主力决战,败于好水川,任福等一大批将领阵亡,仅朱观等率少数人突围。四月,范因私与元昊通书并私焚元昊来书,被降官户部员外郎,贬知耀州;韩琦也因好水川兵败被降官右司谏,贬知秦州(治今甘肃天水)。五月,起用范仲淹知庆州、兼管勾环庆路都部署司事。在庆州招抚诸羌,与之立约,始为宋用。在庆州城凿井百余,解除饮水之难。六月,王尧臣(100—1058)受命安抚陕西,为韩、范鸣不平。七月,元昊军攻麟州,八月,元昊攻府州,皆不能破,转而破丰州。九月,复仲淹户部郎中。西夏再围攻麟、府二州,被宋将张岊击败。十月,罢陕西统帅夏竦、陈执中(990—1059);始分陕西为四路,以管勾秦凤路部署司事兼知秦州韩琦、管勾泾原路部署司事兼知渭州王沿、管勾环庆路部署司事兼知庆州范仲淹、管勾鄜延路部署司事兼知延州庞籍,兼本路马步都部署、经略安抚沿边招讨使。十一月,张亢、张岊大败西夏军。梁适(1001—1069)安抚陕西归朝,仲淹附奏上攻守二议。十二月,仲淹奏请令四路部署司保举沿边寨主、兵马监押,诏从之。

庆历二年(104)?五十四岁

正月,巡边至环州(治今甘肃环县),过马岭镇。复上疏再议攻守策。二月,庞籍上疏支持用仲淹之策,韩琦则反对范仲淹营水洛城之议。三月,兴筑大顺城成,张载有《记》颂其功。是月,在庆阳北城门上建镇朔楼。杜衍宣抚河东。四月,大将周美屡败西夏军,范仲淹、庞籍交荐之,除鄜延都监,迁贺州刺史。是月,知制诰富弼出使契丹。诏命除四路帅为观察使,仲淹连上三表坚辞。范仲淹、庞籍二人未任。七月,吕夷简兼判枢密院事,章得象兼枢密使,晏殊加平章事。九月,吕夷简改兼枢密使。闰九月,元昊军攻镇戎军,败宋军于定川砦(今宁夏固原中和乡),大将葛怀敏败亡。十月,王信、狄青、景泰因军功迁官,王、狄各兼本路经略安抚招讨副使,乃仲淹疏荐之结果。定川之败,仲淹出兵驰援,稳定局势,仁宗命加职进宫,与韩琦并除枢密直学士、右谏议大夫。十一月,诏复置陕西四路都部署经略安抚兼沿边招讨使,以韩、范、庞籍三帅分领之,同任陕西四路统帅,其余诸部署、副部署所带经略使、招讨使皆罢,诸路招讨使并罢。韩、范开府于泾州,韩兼秦凤,范兼环庆。又据范仲淹建议,命文彦博(1006—1097)帅秦州、滕宗谅帅庆州,构成宋陕西四路攻防体系。十二月,密诏庞籍招纳元昊,宋夏和议仍以延州为通道,仲淹首创之功不可没。幼女生,后适韩城人张琬(昪子,终官知楚州)。

庆历三年(104)?五十五岁

正月,泾原安抚使王尧臣奏论边事,乞凡军期申覆不及者由范、韩、庞三帅相机便宜从事;又请建谓州笼竿城为德顺军;复请诸路皆罢经略使,只充缘边安抚使,以重三帅之威,皆从之。二月,范、韩同上奏疏,论不可许和及防元昊之策。赐韩琦、范仲淹、庞籍钱各百万。三月,吕夷简罢相,章得象为昭文馆大学士,晏殊为集贤殿大学士兼枢密使,夏竦为枢密使,贾昌朝(998—1065)为参知政事。四月,遣保安军判官邵良佐使西夏,许封册为夏国主。范、韩同日擢除枢密副使,五辞不允,始拜命。以杜衍为枢密使。吕夷简罢议军国大事。郑戬代为四路帅臣,仍驻泾州。石介(1005—1045)作《庆历圣德诗》。五月,沂州(治今山东临沂)王伦率士兵起义。七月,王举正罢参知政事。范奏请罢陕西近里州军营田;诏命范仲淹为陕西宣抚使,均未行。八月,范就任参知政事,富弼为枢密副使,韩琦代范仲淹宣抚陕西。九月,仁宗开天章阁,诏命条对时政,范上十事疏。是年范仲淹为滕宗谅、张亢公使钱案辩。吴遵路、朱寀、韩渎卒。

庆历四年(1044年)?五十六岁

正月,上从范仲淹之言,诏州县皆立学。四月,仁宗与执政论朋党事。四月,宋夏议和达成协议,元昊削帝号,宋册封元昊为夏国主。五月,范仲淹与韩琦对于崇政殿,上“和、守、战、备”四策。六月,辅臣列奏,答手诏问五条。与韩琦奏陕西河北画一利害事,陕西八事、河北五事。八月,仲淹启程宣抚河东,先后历经:绛、晋、汾、并、忻、代、宪州、岢岚、保德、火山军及府州、麟州等地于庆历四年底。仲淹奏请以两府兼判政事,诏以贾昌朝领农田,仲淹领刑法,未果。十一月,王拱辰(101—1085)等兴“奏邸之狱”,范仲淹等所荐新进名士皆贬逐殆尽,苏舜钦(1008—1049)、刘巽被除名为民,王益柔、王洙、章岷、刁约、江休复、宋敏求等十人被贬谪外放。范请罢参知政事,乞知邠州。

庆历五年(1045)?五十七岁

正月,罢仲淹参知政事,以资政殿学士陕西四路按抚使,出知邠州,兼陕西四路缘边安抚使;罢富弼枢密副使,以京东西路安抚使知郓州,杜衍罢相,出知兖州。二月,韩琦上书仁宗,为富弼辩解营救,被罢枢密副使,出知扬州。八月,欧阳修为范、富、杜、韩四人辩解,被贬知滁州(今安徽滁州市)。十一月,解仲淹四路帅任,以给事中知邓州。富弼也被解除京东西路安抚使。

庆历六年(1046)?五十八岁

正月,至邓州任所。范雍病逝洛阳,范仲淹撰墓志。三月,赐礼部奏名进士、诸科及第出身八百五十三人,邓人贾黯(10—1065)第一。贾回邓拜访范忡淹,仲淹勉以“不欺”。七月,继室曹氏(另据考证为张氏)生四子纯粹(1046—1117)。是年,范公在邓整修百花洲,重修览秀亭,创建书院。九月十五日应挚友滕子京之邀,在花洲书院写下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冬,张焘使邓,与范仲淹贺雪赏梅。

庆历七年(1047)?五十九岁

仍知邓州。四月,尹洙卒于邓州,仲淹营护其丧事。滕子京逝于苏州任上。

庆历八年(1048)?六十岁

正月,诏移知荆南府,邓民请留,范仲淹亦上表自请愿留;二月,复知邓州。张士逊致仕,封邓国公,返乡(湖北光化)过邓,范仲淹置酒高会。

皇祐元年(1049)?六十一岁

正月,移知杭州,过陈州,拜会晏殊;三月,次子纯仁进士及第。赴杭过苏时,与兄仲温议定在苏州创办义庄。七月,擢礼部侍郎,赐凤茶,有谢表。十月,义庄成。有“义田活族”“不买裴堂”典故。在杭,与漕使孙甫观潮、赏雪,互有唱酬,时相过从。王安石(101—1086)来访。

皇祐二年(1050)?六十二岁

仍知杭州任上。是岁,吴中大饥,范仲淹发司农存粟救荒,又“宴游兴造”,独创以工代赈救灾方式。三月,李觏来杭谒范。八月,上《进李觏明堂图序表》,因范奏荐,旨授李觏将仕郎、太学助教。九月,兄仲温卒,有墓志。十月,为苏州义庄订立规约。迁户部侍郎。

十一月,移知青州。

皇祐三年(1051)?六十三岁

春,赴任青州,过长山,礼参故乡父老。三月,至青州任所,与前任富弼交政。时青州大饥,到任即赈济救灾。允百姓以钱代皇粮,除长途运输之苦。因病重难支,乞颍、亳间一郡就养。十一月,以黄素小楷书韩愈《伯夷颂》寄苏舜元(1006—1054),苏分寄元老重臣题跋,为后世留下书法精品。

皇祐四年(105)?六十四岁

正月,扶病就道,移知颍州。行至徐州,已沉疴不起,仁宗遣使赐药存问,于五月二十日卒于徐州。时知徐州的友人孙沔(98—1060)悉力营护丧事。死前上《遗表》,一言未及家事。卒,享年六十四岁。赠吏部尚书,谥文正。十二月壬申,葬于西京洛阳伊川万安山下,仁宗亲篆其碑额“褒贤之碑”。富弼撰墓志,欧阳修撰神道碑,名公显宦以祭文等方式表示对范仲淹的哀悼和崇敬之情。(未完待续)

相邻推荐:九阳神鼎绝对**军界神话最强的系统大世尊黄帝内经网游之野望三国之召唤猛将界王恶鬼保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