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都市 天下无贼 章节

第七章 绝药

推荐阅读: 泛次元聊天群 诸天祖师模拟器 武道战神 至尊仙道 鉴宝神医 御天武帝 史上最强大师兄 绝顶保镖 仙王归来 寒门狂婿

这一带,早年间出过一个很古怪的人物,半道半俗,终生以卖膏药为业。他性情孤僻,有时踯躅在小县城的街头,有时出现在偏远的小村子,有时候还到一片荒野的三岔路口,铺开摊子,默默地坐上半天,偶尔有行人经过,禁不住放慢脚步,好奇地打量几眼:在这样一个荒僻的地方,把膏药卖给谁呢?但他并不着急,好像只是为了避开人尘,到这里咀嚼孤独。他的目光深沉,悲凉,全然没注意到对面有个看客。行人便也匆匆而去,走出好远再一回首,他依旧坐着,仿佛已经入化。蓦地,赶路人在疲惫之外,又生出一丝莫名的凄凉和恐惧,不由加快脚步,仓皇疾走,好像有个不祥的幽灵在背后追赶。

天色渐暗。西天几块乌云不断幻化出各种形态,时而如泼墨,时而如奔马,时而如苍鹰。几只归林的暮鸦,突然掠过头顶,“呱”的一声射向远处,在一片黑森森的柏树林上空,盘旋着轻轻落下去,不见了。

荒漠的大地上,死一般地沉寂。卖膏药的老人无声无息地收起摊布,背起褡裢,蹒跚着离开三岔路口,渐渐向暮色深处走去。

一年又一年……

谁也不知道他叫什么,只知他姓崔,民间称为崔老道。从前清到民国,爷爷辈的这么叫,父亲辈的也这么叫,到孙子还是这么叫。

关于他的身世,民间有个传说。很久以前,黄河故道北岸,有一座道家寺庙,叫鹤寿观,飞檐琉瓦,古槐掩映,很有些规模。后来鹤寿观毁于兵火。道士们有的遭难死了,有的云游外地。总之,是败落了。

当时,有一个十六七岁的小道士,仍守着残垣断壁住了一些日子。据说,他原是清朝官宦子弟,自幼读书,少有大志。后来,因为父亲犯了一桩大案,株连全家,要满门抄斩。在一片混乱中,他慌慌忙忙逃了出来,隐姓埋名,流落到这一带。这地方三省交界,号称界首,三管其实是三不管,老百姓又叫做“三解手”的地方,很容易存身。历来的官府逃犯,或一些在家乡惹了祸的人,都爱往这里跑,一旦投到哪股势力门下,就有了庇护,尽可以高枕无忧。这位贵公子捡条命出来,从此愤世嫉俗,再也无意功名。不久,就到鹤寿观做了道士。

鹤寿观毁废以后,小道士伴着凄风苦雨,又孤零零待了几个月。后来,也就漂泊天涯去了。不料二十年后,他又突然回到“三解手”来。不知是为了凭吊曾经收留了他的鹤寿观旧址,还是在外面又遇到了什么风险麻烦。反正是回来了,除了记载着岁月风尘的皱纹,脖子上还增加了一条刀疤。小道士变成了崔老道。

崔老道在外二十年,究竟做过一些什么事,或者曾在何处仙山,投在哪位真人门下修炼过,民间无人知晓。其实世上有些事,原也不必追根寻源,最好保持在神秘状态。看来,崔老道是很懂得这个道理的。他从不向人言及自己的行迹,任凭世人猜测。仿佛那《石头记》中的茫茫大士、渺渺真人,该来的时候就来了,该去的时候也就去了。仅此一端,就使崔老道身价倍增了。

崔老道回到故道两岸以后,不再以化缘度日,改为卖膏药谋生。他的膏药有好多种,能治关节风湿、跌打损伤、月经不调等十几种疾病,方圆二三百里内,很负盛名。都说他的膏药好,很黏。

最出名的是白鸡膏。专治骨折。

这种白鸡膏是用多种药料配制成的。据见过的人说,先取一只白公鸡,要活欢雄健的,不放血,活拔毛。拔净以后,开膛掏除五脏,要快。这时候,公鸡仍是活的,拍一下,叫一声,“喔喔”地凄鸣。然后按在干净的石臼里,连同骨头一起,用石杵捣成肉泥。取出来,再掺放十几味中药,用香油熬炼。中药有虎骨、元寸、大海马、乳香、儿茶、当归、地鳖子、丹皮、血力花、川芎、红藤、荆芥等等。据说除此而外,崔老道还要掺放一味药,是秘而不宣,从不告诉人的,人们传为“绝药”。离开这味“绝药”,便效力大减,也就不是崔老道的膏药了。

他卖膏药没有定所,行踪飘忽,而且总是漫不经心。即使在闹市上,也是如此。一张黄油布铺在地上,从褡裢里取出一块块黑烟油似的膏药,散放在上面,而后盘膝坐地,手里把玩着一只三条腿的乌龟。从人们记得崔老道起,也就记得这只乌龟,可见这乌龟也很有些年纪了。他一边悠悠地把玩,一边闭目养神,并不作什么解说,也不理会有没有人买膏药。即使旁边有杀人的,他也无动于衷,神态安然、如处无人之境。好像这类事他见识得多了。

崔老道养神养得足了,就放下乌龟,用一根长长的指甲,把松长的眼皮挑起来,伸出干柴似的手,拿起一块膏药,在旁边的陶钵里蘸蘸水,放在手里慢慢地搓,慢慢地捻,膏药渐渐变成一根细长的墨棍,大约有一尺长,用二拇指往中间轻轻一敲,断成两半,提起来再敲,又是两半,再提起来……不大会儿,全成了一截一截的。他把散碎的膏药聚拢一块,又一截截地安上,重新接成细长的墨棍,然后使劲拉,尽可以拉得很长,却不会从接口处断开。先前用手指敲的时候是那么脆,这时又出奇的黏。如是三番,累了,便又捡起乌龟,悠悠地把玩,闭目养神,仍是一言不发。

围观的人们目不转睛地看他动作,并不觉得寡味,反被神奇和肃穆攫住了心。一圈人屏住气,静静地垂首而立,仿佛在向一个遗体致哀。这种时候,如果有谁挪动一下脚步,或者咳嗽一声,都会被视为不恭,立刻招来白眼。

然而这气氛到底还是被破坏了,有一处骚动起来。许多人不满地看去,一个中年男子分开人群,正往里挤来,一边急急地问:“崔老道在这里吗?”有人回答:“老师父在这里。”那人于是松了一口气,挤进最里层,先是弯下腰,而后蹲下来,把头伸向崔老道大声喊道:“崔……老师父!”

“驴叫似的,嚎什么哟!”崔老道微微睁开眼斥责,表示他并不聋。

那人脸腾地红了,但看他这一把年纪,只好忍住气,把声音放小了问:

“老师父,这膏药接骨灵不灵呢?”

“不灵。骗人的把戏。”崔老道反和气了一点。

不灵还卖什么膏药?想必是货真才敢这么说。中年人这才顾得上擦一把额上的汗,又好奇地问:“这膏药……是用啥熬炼的?”

这话问得多余!一圈人不满起来。“给你说,你懂吗?”有人讥讽道。是喽,给你说你也不懂!大家都这么想,无端对这人讨厌起来。

崔老道却表现了出奇的耐心,解释道:“羊屎蛋、树脂、皮胶、锅灰、掺放一起,撒泡尿和匀,烧开,就成了。”他说得这样认真,绝无戏谑的意思。

人们“轰”的一声笑起来,孩子们笑得尤其响,互相重复着:“嘻嘻!……羊屎蛋……撒泡尿……”忽然钻出人缝,大约是真的撒尿去了。那中年人咧开厚厚的嘴唇,也快活地笑起来,越发相信崔老道的白鸡膏是真好了。

“老师父……”他还想再问点什么。

崔老道忽然又不耐烦起来:“不买就滚!我有力气和你磨牙?”

大家立刻敛容,而且有点愤慨了,纷纷把目光投向中年人:崔老道的膏药有什么好怀疑的?岂有此理!

中年汉子被众人盯着,显得十分尴尬,一时竟愣住了。儿子摔断了一条腿,一连打听追寻了三天,才找到崔老道。本来,他的白鸡膏久闻盛名,而且自己也向人说过,崔老道的膏药如何之好,现在真的要用了,却又不放心起来,这才盘问一番,想不到他竟是这么一副怪脾气。但正是这古怪的言语神态,和一圈逼人的眼睛,使他打消了疑虑。是咧!崔老道的膏药还能不真吗?

于是,他不再啰嗦,花七块钱买下一帖,揣进腰里,站起身正要走开,忽然想到不知怎么用法,只得又赔着小心问:“老师父,这膏药怎么……贴……在哪里好?”

崔老道打个呵欠,没有理会。那人怯怯地等了一会儿,却不敢再问,讪讪地,只好走了。可是刚转回身,崔老道冲脊背大声吩咐:“贴你家院前的柳树桩上,包好!”

人们又一阵哄笑。那人愣愣神,没敢回头,几乎是逃出人丛。崔老道翻翻浑黄的眼珠:“废话!”

“废话!”于是大家也这么说,七嘴八舌。

有人买膏药倒干脆,问明价钱,就掏腰包。崔老道却又捂住膏药,怕人买似的声明;“我这白鸡膏是扎纸马送死人,哄鬼的哟,你莫要上当!”

“呃——你老人家还能骗人?”

“人人都骗人,巧妙各不同。我骗了一辈子了。”

“哈哈……不怕……不怕!”

“不怕就行。接不上骨头,可别后悔。”

崔老道说着松开手,很不情愿地接过钱,给了那人一帖膏药。等那人离开了,他又冷笑一声,摇首自叹:“看样子也像个晓事的,偏要大睁两眼上当。——可见人心费解!”仿佛办了一件极倒霉的事。

围观的人仍然只是笑,没有谁插话,唯恐招难堪。他们知道,崔老道嘴里,向来没有中听的话,说发火就发火。

有时候,以往买过他膏药的人,等病人好了,特意找来向他道谢。崔老道偏又不认账,冷冷地说:“你认错人了,没买过我的膏药。”

“没错。这还能记不得吗?”

“要么就是骨头本来就没断。”

“断了……”

“断了怎么能接上!”

崔老道勃然变色,好像被人栽了赃。那人吓呆了,直直地,望着他,莫名其妙。如果他还拿了礼物,崔老道会当众扔出去,大光其火:“谁稀罕你孝敬!你是我儿子还是孙子!”

日子久了,再没人向他道谢。崔老道落得清静。他像一个天外来客,似乎没有人能理解他,他也不愿和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人往来。他喜欢孤独,孤独得近于冷酷。既不体谅和关心别人,也不需要别人的同情或感谢。

崔老道仍住在鹤寿观旧址,那里早已荒芜,到处是砖头瓦砾,只侥幸存下来半截墙。崔老道倚墙搭了半间屋,就是他的仙居了。原先的鹤寿观大门外,有一片空地,空地上尚存一棵古槐,合围粗,枝权浓密,像九龙盘空;树根弓露,如怪蟒出洞,古槐下有一口井,是当年鹤寿观的道士们吃水用的。水甘甜而清冽。因为长久不用,上面漂一层秽物。一只很老的井蛙浮在水上,显得百无聊赖,时而烦躁地蹬蹬腿。天地太小了,简直能把人闷死。井蛙似乎要撞开一个新世界,猛地一跃,黑洞洞的井壁竟是那么坚不可摧!不用说,它失败了,被重重地碰落井下。这样的冲刺,它也许进行过多次,每次都以失败告终。而失败一次,就加深一次绝望。它永远也不会明白,一只井蛙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

崔老道在不外出的时候,常在这棵古槐下闷坐,或者望着井蛙出神,或者凝视着空旷的黄河故道,面色灰暗而痛苦。他愈来愈潦倒,愈来愈怪僻了。

出外卖膏药,崔老道常穿一件破烂的长袍。长袍内外约有二百多块补丁。其实确切地说,那全是用一块块碎布连缀起来的,色彩斑斓,黑、白、红、黄、蓝、绿、紫,几乎集颜色之大成,左肩上还缝了一块牛皮纸,样子形同乞丐。

他衰老得太厉害了。脑后拖着前清时留下的一根小辫,白白的,细细的,有时散开了,那一撮可怜的白发便披散肩头,无光泽,也不整洁,如同一把乱草。因为头发稀疏,头皮便清晰可见,是淡红色的,有些黑色斑点。在发丛间,常有一两个跳蚤,蹦来蹦去,煞是快活。脸上铜锈似的老人斑重重叠叠,仿佛蟾蜍的皮。眉毛已经脱落,眼皮就显得特长,多皱,像两块污脏的破布,从额际吊挂下来。浑黄的眼珠,如同浸泡在两汪血水里。一张四方大脸成了骷髅。走起路来,僵直而蹒跚,一根指头就能把他捅倒。当然,没有谁捅他。

世人普遍对崔老道怀着一种敬畏的心理。寻常闲话间,如果有谁居然敢说:“崔老道的膏药也不过如此。”那简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了。众人会立刻大张讨伐:

“你小子见识过什么?”

“屎壳郎打喷嚏,满嘴粪气!”

“哈哈!……”

直到那人灰溜溜的,再不敢做声,大家才算罢休,而且从此很瞧不起他。

崔老道是一个未知的世界,而唯其未知,才显得高深。没有谁去探究他的内心深处,他们只看到那只三条腿的乌龟、破烂的百衲衣,前清时的小辫,发丛间的跳蚤,还有一味不为人知的“绝药”。这些都是“宝”,足够人尊敬的了。有关崔老道的行迹,为古老的黄河滩增添了传奇色彩。尽管这里的土地仍是那么破败、贫瘠。

崔老道活了很大岁数,以至到了晚年,连他自己也说不清究竟有多少岁。十五年前,他向人说过,那时已是九十三岁。过了七年,又有人问及他的高龄,他用二拇指勾了勾:“九十!”又退回去三岁。再过八年,他又说:“九十九。”这一次好歹没退,八年倒长了九岁。老糊涂了。但也可能是他故意这么说。此间有句民谚:人过百,阎王催。如果有谁真的活到一百岁,便只说九十九。老活着,就老是九十九,再也不会增长,大约是怕阎王爷逼命。但没有谁像崔老道这么跌股票似的跌下来,涨物价似的涨上去的。追究起来,颇有点愚弄阎王爷的意思了。

日本人投降那年,人们在狂欢过后,忽然想到,已经很长时间没有看到崔老道了。后来才渐渐传出话来说,七月里,崔老道有一次从外地卖膏药归来,天色很晚了,秋风乍起,凉气扑怀,不一会儿又下起雨来,大地一片迷蒙。崔老道背着褡裢,裹紧破袍,沿一条泥泞草径,摇摇晃晃跋涉,终于来到鹤寿观前面的那棵古槐树底下,不料一失足,掉落井里,淹死了。也有人说,他是自己投井死的,活得厌了。

崔老道活了一百多岁,想不到竟是这样一个结局。人们很叹息了一阵子,为崔老道,也为他失传的那一味“绝药”。

但不久以后,大家发现一个精明的后生,在走村串乡卖白鸡膏。据说,他是崔老道唯一的弟子,叫二毛。崔老道在世时,有人见他跟崔老道背过褡裢,想来是不会错的。

二毛只有十八九岁,一说话就脸红,有些腼腆,人却聪明。他对师父古怪的相貌和生硬的言语,很不以为然。卖东西嘛,总要和气才好,更何况这本来就是救死扶伤,解人急难的功德事。

他出门卖白鸡膏,总穿得干干净净。地上铺一块很卫生的白布,膏药一帖帖封好,摆得很规矩。脸上呢,时时挂着微笑,很亲切地和人打招呼,一遍遍地宣传白鸡膏的性能、用途、贴法。周到和气,实在无可挑剔。为了招徕顾客,他不知还从哪里弄来一台留声机,放洋片,咿咿呀呀地唱,里头还有年轻女人的浪笑:“咯咯咯咯!……咯咯!……”

这么一来,果然光景大不一样。特别一到那些偏远的小村子,人们一下就把二毛给围个水泄不通。其中许多是年轻姑娘和抱孩子的少妇。如此盛况在崔老道时代是绝对没有的。女人们听着留声机,先是惊诧,继而不由自主地随着洋片里的女人大笑,接下去还是惊诧,两眼乌溜溜的,世间竟有这般奇迹!连那些平日最古板最正经的黄胡子老头们,也不再斥责女人们放肆,自己也忍不住“呼噜呼噜”地笑起来。这玩意儿的确开心!

下一次,二毛只要在村头刚出现,便有人振臂一呼:“放洋片的又来啦——”霎时,一村人都惊动了。男女老少互相传告着,奔出院门。上次没捞到看热闹的老太太们,也拄一根拐杖,或由小孙女搀扶着,急颤颤地走出来,一路不断和人打着招呼:

“老嫂子,你也去听洋片?”

“听洋片!不怕人笑话,老了老了,又洋兴起来了。嘿嘿嘿嘿……”

二毛的留声机给闭塞的乡村带来了许多欢乐。他自己却日渐消瘦,心情一天比一天沉重起来。师父崔老道死后,二毛辛辛苦苦跑遍了故道两岸的百十个村庄。然而令人沮丧的是,白鸡膏却几乎没有卖出去一帖,人们似乎只记得他是个“放洋片的小伙子。”

改革家二毛陷入委屈、伤心和巨大的困惑之中。

其实,人们并非不知道他是卖白鸡膏的,只是因为有种种揣测,害怕上当。腿断了,宁愿找木匠做一副夹板。老百姓有时谈起二毛,会有这样的对话:

“他真是崔老道的弟子?”

“难说。看做派就不像!”

这“做派”二字似乎只可意会,不好言谈,也许是指三条腿的乌龟,破碎的百衲袍,前清时的小辫和百岁年纪,或许还包括发丛间的跳蚤。而这些,二毛都没有,的确没有。

——“不也是卖白鸡膏吗?”

——“吓!你不懂。白鸡膏和白鸡膏不同。崔老道还有一味‘绝药’,他有吗?”

——“你怎么知道就没有呢?”

——“我怎么知道?我亲口问过二毛的!他说,师父把本领都教给他了,没说过还有一味什么‘绝药’。——怎么会没有呢?没教给他罢了!哈哈哈哈!……”

那人点点头,信然了。

崔老道究竟有没有“绝药”呢?

世上的人都说有,那么,也许是有的。

然而,他的嫡传弟子又说没有,那么,也许根本就没有。

《青春丛刊》1983年1期(未完待续)

相邻推荐:精灵之开局技能书破云2吞海无限未来人生木叶之命运双子我的妹妹是狠人乾坤陨帝我老婆是花木兰我的绝美老婆木叶之王者荣耀一开局就无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