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次元 忧乐天下:范仲淹传 章节

10.筑堤长歌

推荐阅读: 武道战神 史上最强大师兄 御天武帝 绝顶保镖 仙王归来 诸天祖师模拟器 泛次元聊天群 寒门狂婿 鉴宝神医 至尊仙道

还得回到导游词一下。它说:“范仲淹则认为,‘涛之患十九,而潦之患十一,获多亡少,岂不可乎?’”此话可不是范仲淹说的,还是那个有眼光、有胸怀的张纶说的。但它说范仲淹修堤时遇到“三难”,的确不假。

据《盐城市志》记载:“汉时,盐城境内的海岸线位于今通榆公路一线,线外辽阔的沙洲与浩瀚大海相连,线内以射阳湖为中心形成洼地。每当沿海强台风过境,狂澜掀起,席卷西侵,淹没盐灶、农田,漂泊人畜、庐舍,给沿海人民造成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其实,何止盐城一境,东濒黄海的海安、如东、东台、大丰一带,自成陆地后,海岸逐渐东移,庶民为图生计,纷纷开发农灶,而每当海潮漫涨之时则庐舍漂没,田灶毁坏,家破人亡,惨不忍睹。唐人崔桐有诗云:

今岁东隅厄,伤心北海翻。

万民葬鱼腹,百里化龙门。

这才促成唐大历年间(766—779),由淮南黜陟使李承率众修筑了捍海堰。但日损月磨,二百多年过去,至宋已“颓废不存”,海潮又恢复昔日狂暴,肆虐民田亭灶,沿海居民再陷深重灾难。这也才促成青年官员范仲淹上书张纶,要重修捍海大堤。据说有人责难范仲淹越职言事,范仲淹回答说:“我乃盐监,百姓都逃荒去了,何以收盐?筑堰挡潮,正是我分内之事!”于是再去干扰张纶决策,说筑海堰后难以排水,极易出现积潦。不料张纶熟知水利,言道:“涛之患,岁十而九;潦之患,岁十而一。获九而亡一,不亦可乎!”(范仲淹《张公神道碑》)他认为范仲淹建议很好,立马奏请朝廷批准,并向宋仁宗力荐范仲淹任兴化县令,以方便主持筑堤事宜。宋仁宗听信张纶,这才解决了导游词说的第一难——启动难。

至于导游词所讲“定线难”、“家母亡”的二难三难,大致情形一如所述,大多数记载也都是这么说的。有趣的是,关于堤坝定线难题,笔者采到民间一种说法,说是范仲淹的女儿为父解难,出了这么个好主意。可见老百姓爱戴至深,不免多加美好编织。其实,领导修堤的兴化新县令范仲淹才三十六岁,还是个晚婚模范,三十六岁才生下大儿子范纯祐,哪来的宝贝女儿呢。

为使这段史实可靠,兹引用《续资治通鉴·宋纪三十七》相关记载如下:“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天圣四年(106)八月,丁亥,筑泰州捍海堰。先是堰久废不治,岁患海涛冒民田,监西溪盐税范仲淹言于发运副使张纶,请修复之。纶奏以仲淹知兴化县,总其役。议者谓涛患息则积潦必为灾,纶曰:“涛之患十九而潦之灾十一,获多亡少,岂不可乎?”役既兴,会大雨雪,惊涛汹汹且至,役夫散走,旋泞而死者百馀人,众劝言堰不可复,诏遣中使按视,将罢之。又诏淮南转运使胡令仪同仲淹度其可否,令仪力主仲淹议。仲淹寻以忧去,犹为书抵纶,言复堰之利。纶表三请,愿身自总役。乃命纶兼权知泰州,筑堰自小海寨东南至耿庄,凡一百八十里,而于运河置闸,纳潮水以通漕。逾年,堰成,流逋归者二千六百馀户。民为纶立生祠。令仪及纶各迁官。”

毕沅所记虽不错,但最真切自不如当事者。范仲淹手写此事至少有三回,虽大同小异,亦颇有罗列价值。

其一:

惟兹海陵,古有潮堰,旧功弗葺,惊波荐至,盐其稼穑,偃其桑梓。此邦之人,极乎其否。公(张纶)坚请修复,乃兴厥功。横议嚣然,仅使中废。公又与转运使胡公再列其状,朝廷可之,仍许兼领是郡,以观厥成。起基于天圣三载之秋,毕工于六载之春。既而捍其大灾,蠲其积负。期月之内,民有复诸业、射诸田者,共一千六百户,将归其租者又三千余户。

(范仲淹《泰州张侯祠堂颂》)

其二:

又海陵郡有古堰,亘百有五十里,厥废旷久,秋涛为患。公(指张纶)请修复,议者难之,谓将有蓄潦之忧。公曰:“涛之患,岁十而九;潦之灾,岁十而一。获九而亡一,不亦可乎?”且请自为郡而图焉。诏以本使兼领之。堰成,复逋户二千有六百。郡民建生祠以报公,于今祠之。

(范仲淹《张公神道碑》)

其三:

初,天圣中,余掌泰州西溪之盐局,目秋潮之患,浸淫于海陵、兴化二邑间,五谷不能生,百姓馁而逋者三千余户。旧有大防,废而不治。余乃白制置发运使张侯纶,张侯表余知兴化县,以复厥防。会雨雪大至,潮汹汹惊人,而兵夫散走,旋泞而死者百余人。道路飞语,谓死伤数千,而防不可复。朝廷遣中使按视,将有中罢之议。遽命公(胡令仪)为淮南转运使,以究其可否。公疾驰而至,观厥民,相厥地,叹曰:“昔余为海陵宰,知兹邑之田特为膏腴。春耕秋获,笑歌满野,民多富实,往往重门击柝,拟于公府。今葭苇苍茫,无复遗民,良可哀耶!”乃抗章请必行前议。张侯亦请兼领海陵郡,朝廷从之。公与张侯共董其事,始成大防,亘一百五十里,潮不能害,而二邑逋民悉复其业。余始谋之,以母忧去职,二公实成之。

(范仲淹《胡公神道碑》)

从以上三段文字还能看出什么呢?范仲淹从实讲出了当年修堤的具体情况,自己不过“始谋之”而已,大功劳应该记在张纶和胡令仪头上,因为百五十里捍海长堤,乃“二公实成之”。张纶官至五品,胡令仪官至三品,均不及后来的范仲淹官大,而且写这些文字时,二公均已过世,尽可由你活着的人书写往事,心术不正者尽可往自家脸上涂金,你位高爵显,谁又敢不为尊者讳?可范仲淹宅心仁厚,低调做事为人,不贪不妒,老看别人长处优点,且实话实说,对别人的功劳、品行充分肯定,大加褒扬宣示。他赞扬张纶说,“我公雄杰”“本汝颖之奇,以文武事朝廷”“公性刚不远仁,故无暴;明不深物,故无怨”“我侯为何?四方是力。诚加于物,心竭于国,始终一德……遗烈在人,史其舍旃,垂千万年!”他赞扬胡令仪说,公“七守列藩,四当外计。曰勤曰恭,克威克惠”“少尚严毅,老益精明,斥恶与善,始终一节”“盖有西门豹之风焉!”唯其如此,人们对范仲淹更是钦敬有加,后世人“以范之功业,常昭于天下后世,范公令人易记耳”,才会把五百里捍海长堤呼为“范公堤”。老先生要是一直活着,早把名字改成“张公堤”、‘胡公堤”或是“张胡公堤”了。

还有一种趣事:不少人认定,修范公堤时,他的老同学、老朋友滕宗谅“同护海堰之役”,说滕宗谅是当时泰州主管司法的军事推官。这是真的!老年范仲淹在《天章阁待制滕公墓志铭》中专门有记:“在泰日,予为盐官于郡下,见君职事外,孜孜聚书作文章、爱宾客。又与予同护海堰之役,遇大风至,即夕潮上,兵民惊逸,吏皆苍惶,不能止,君独神色不变,缓谈其利害,众意乃定。予始知君必非常之才而心爱之焉。”

好了,现在让我们随着导游小姐饱览范公堤遗址吧。不过,你还可以通过种种史料,想见当年新修范公堤的雄姿。

范公堤将原堰址稍向西移,以避潮势。堤底宽三丈,而广一丈,高一丈五尺,叠石以固外坡,使洪涛巨浪不能奔激冲刷大堤。登范公堤东望,堤外有烟墩(烽火墩)七十余座,远近相接,如有兵变匪警,即在墩上点火报警;还有潮墩(救命墩)一百零三座,涨潮时,赶海人爬上潮墩避难。烟墩、潮墩星罗棋布,海雾飘忽,茫茫苍苍,别是一番风光。

到了宋代,淮盐已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范仲淹在修建堤坝的过程中,特别注意保护盐业发展,特意留下一些涵洞,海水可以通过涵洞流到堤的西侧,成为盐民们煮盐的不竭资源。

在河流穿堤入海处,范仲淹命人用砖石加以围衬,并且在堤内种植草皮和插栽柳树,一为巩固大堤,二使荒凉滩涂得以美化。堤的两旁栽满了柳树,柳荫成阵,每当下雨时,就形成了“范堤烟雨”的美景。

范公堤不仅雄姿英发,十分美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大更有意义。即如导游词所说:“范公堤的筑成,成为苏北历史上大规模围海造田的开端,也可以说是如东成为鱼米之乡的起始。由于范公堤‘束内水不致伤盐,隔外潮不致伤稼’,农事、盐课两得其利。当今如东土地肥沃、物产富庶,资源丰足,当年范公筑堤拦洪当是功不可没。”要修正一下的是,岂止如东如此?沿堤百姓谁不受益啊!

前人功绩,后人歌颂,当然离不了诗词歌赋。这里录几首古诗吧。

霄汉高悬范老名,筑堤千古障沧瀛。

横围翠垒山灵护,倒压银涛海若惊。

已有甲兵为国计,始知忧乐系君情。

至今僻壤还遗爱,试听村歌牧笛声。

(明·崔润《捍海堰》)

吴陵持节日,沧海设重关。

寒日低淮浦,高祠遍楚山。

草深沙脊在,鱼鳄徙市廛。

我欲穷遗迹,徘徊烟树间。

(明·杨瑞云《范公堤》)

拾青闲步兴从容,清景无涯忆范公。

柳眼凝烟眠晓日,桃腮含雨笑春风。

四围碧水空蒙里,十里青芜杳霭中。

踏遍芳龄一回首,朝暾红过大堤东。

(清·高岑《范堤烟雨》)

茫茫潮汐中,矶矶沙堤起。

智勇敌洪涛,胼胝生赤子。

西塍发稻花,东火煎海水。

海水有时枯,公恩何日已?

(清·吴嘉纪《范公堤》)

“扬州八怪”中的郑板桥、罗聘、黄慎,以及当时著名学者钱咏都到过范公堤,留有诗画。这里不再一一列出。(未完待续)

相邻推荐:九阳神鼎绝对**军界神话最强的系统大世尊黄帝内经网游之野望三国之召唤猛将界王恶鬼保镖